您的位置: > 新闻 > 每日新闻 > 【石化记忆·红色教育基地巡礼】胜利油田:我为祖国献石油

【石化记忆·红色教育基地巡礼】胜利油田:我为祖国献石油

时间:2023-04-26 17:39:49

简介

【石化记忆·红色教育基地巡礼】胜利油田:我为祖国献石油
【片头】5秒
【演播室口播 开栏的话】主持人 黄柯梦
探寻红色教育基地,铭记中国石化历史。大家好,我是主持人黄柯梦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、管理好、运用好红色资源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大力传承石油精神、弘扬石化传统,中国石化党组先后命名20个“中国石化红色教育基地”,旨在引导和激励干部员工传承红色基因、弘扬光荣传统,永葆红色底蕴和战斗情怀,推动中国石化各项事业迈向世界领先。在中国石化成立40周年之际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红色教育课堂,重温石化历史。第一站,胜利油田红色教育基地——
(广角全景+特写,大屏背景)
【转场片花】《我为祝国献石油》2秒
【配音】新中国成立初期,被称为“国民经济血液”的石油资源严重匮乏,“国家缺油”成为最大的困难。党中央决策,石油地质勘探实施“战略东移”。在九曲黄河奔腾入海的山东东营,万名石油大军从四面八方汇聚,等待一场声势浩大的会战点燃亘古荒原。(大屏背景)
 【采访】中国工程院院士 胜利油田资深首席高级专家 早期华北勘探亲历者 顾心怿
华8井是我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大发现,以它为代表的3口功勋井承载了石油战略东移的历史,验证了陆相生油地质理论。依照这一理论,我国相继发现大港、华北、冀东等大油田,彻底改写了“中国贫油”的地理版图。(华8井纪念碑广场、营2井、坨11井等视频资料,展厅内景等)
【主持人出镜】1961年4月16日,这是值得每一名石油石化人铭记的日子。华8井提前完钻,获得日产8.1吨工业油流,一举打破了“中国华北无油论”,为苦战荒滩的石油大军带来希望与动力。(当年华8井画面)
(展厅微缩景观切换到3口功勋井教育基地现场)春雷响、万物生。1962年9月23日,营2井日产油555吨,是当时全国单井日产量最高的一口井。1965年1月25日,坨11井日产原油1134吨,中国第一口千吨井诞生。
    (人民日报+展厅画面+历史镜头叠加呈现)找到石油,国家所需、民之所盼,举国欢腾、世人震惊。1974年9月30日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第一次向世界报道胜利油田,引起轰动。1978年,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1946万吨,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。同年,中国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,跨入世界石油大国行列。
62年里,胜利油田连续多年稳产超产。62年里,胜利油田自主创新,形成复式油气区(带)理论,丰富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,对发展世界石油地质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。跳出胜利看石化、看中国,源源不断的石油天然气,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!而这些,都离不开万名石油大军当年在茫茫荒滩上住牛棚羊圈、吃地瓜干、棉籽饼、用青春燃起的希望!
【画面切换到现在 主持人出镜】看今天的你我,红色基因深深镌刻,精神火炬代代传递,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的誓言终将践行到底。

评论

尊敬的客户:您好,请先